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研究概況
20多年來,CAG的中醫研究,從中醫病名、理論的探討,到辨證分型和治療,以及證
的生物學基礎、治療方藥效的動物實驗、療效機理等進行了系統研究,取得了豐富經驗和可喜成果。
(一)中醫病名、病因方面
80年代,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中醫內科委員會第三次脾胃學術會議上,對這個問題作了討論,雖后確定為“胃痞病”。應當說明,這是泛指慢性胃炎.以后被全國引用,94年發布的“國標”《中醫疾病分類與代碼》被確認。而97年制訂的“國標”《中醫診療術語》中,出現了“胃絡痛”(意指CSG)、“胃痞”‘意指CAG)、“胃脹”(意指CHG)。
cAG的中醫病因方面:首因是飲食不當(占84.18%),依次是精神(67.24%)、氣候(51.19%)、煙酒(51.79%)、感染(49.、83%)、繼發(46.52%)、藥物(25.34%)、家族史(15,53%)、原因不明(2.99%)、其他(2.47%)。
(二)癥候、證型和理論、病機方面
從cAG的癥候表現和辨證分型看,cAG涉及的中醫理論有:脾、胃、肝、腎、心和氣、血、陰、陽、濕、痰、飲、寒、熱等。而表現的規律是:脾和胃為主,常影響肝、腎,也可及心;氣虛多于陽虛、陰虛;氣滯為主,兼有血瘀;濕熱多于燥熱、寒凝,痰飲亦可見。病機特點是虛中夾實,這是比較一致的認識。由于癥候調查和辨證分型存在著種種原因,所以對CAG涉及的中醫理論.也需在嚴格辨證的基礎上,方能進一步明確。
(三)治療方面
CA6的中醫治療.目前有三種方式:一是辨證分型施治:二是一方加減論治;三是固定一方治療,反映出有傳統辨證、病癥結合和單一病等診療思想??梢钥闯龀S?、多數的治法是健脾益氣或益氣養陰、理氣散瘀、清熱祛濕,還有溫中散寒、化痰解毒等。且出現病證結合占主導地位的醫療思想趨勢,有的已偏向依組織病理組方,如對腺體萎縮、異型增生、腸腙化生和炎癥等的治療,強調清熱解毒、軟堅散瘀的作用。對抗HP感染,重視清熱化濕藥的應用。有人剖析45張現代驗方,各類藥物的頻次(高一低)是:理氣、化瘀、補氣、清熱、化濕(祛痰),消食、滋陰、養血、溫里、收澀等。中醫藥治CAG的作用是多層次、多效應。會議還制定了療效判斷的依據和標準,確定3個月為1療程。強調隨訪、復查的重要性?!吨兴幮滤幣R床研究指導原則》(第二輯),已有cAG的診斷、辨證分型和療效標準。由于臨床研究的難度.所以會議提出開展動物造模治療實驗研究,以進一步驗證中醫藥對CAG的療效。
(四)實驗研究方面
CAG的中醫藥實驗研究,主要是證的生物學基礎探討和治法、驗方的療效及其作用機理研究。前者在臨床進行,后者已開展動物實驗。
l、證的生物學基礎,從阻下幾方面:
(1)證與胃鏡和病理組織學。
(2)證的胃酸分泌
(3)證與血清胃泌素
(4)證與尿胃蛋白酶
(5)證與免疫功能
(6)證與自由基
(7)證與尿17一羥
(8)證與血液流變學
(9)證與HP感染
大量的工作結果表明:cAG的證,具有一定生物學基礎。
2、方劑藥效動物實驗:從已發表的動物實驗結果看,中醫藥對cAG是有效,是可以逆轉。
3、療效作用:綜合有關實驗研究,認為中醫藥治療CA6的作用是:調節胃腸運動功能,促進消化:減輕和阻止膽汁返流;抗幽門螺桿菌:調節免疫:改善局部血供,增強胃粘膜屏障;抗癌前病變等。我認為還有調節胃液分泌和抗炎的作用。
(五)展望
中醫藥對CAG的治療,從臨床到動物實驗:從中醫理論探討到辨證分型施治;從多方到單方等作了系統研究,表明是有效的。能逆轉這種病理變化,且作用機制是多方面的,還發現了一些治法、方藥的突出作用。今后的研究應加強:
l、以病證結合為思想指導,從cAG虛實相兼的病理特點出發,考慮全身調整和局部
修復的作用,進一步進行臨床和實驗研究。
2、研究中要注意不同層次的調節,選用各種指標。
3、選好研究對象,切實觀察、總結證型的表現和演變規律。
4、注意辨證標準與臨床遷型的區別。
5、療效判斷標準,提倡多指標綜合分析。
6、加強療效的遠期隨訪。
7、開展治法組合和優方篩選研究。
8、進一步探索作用機制。